涿州,中国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县级市,在世界石油界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这里走出了一支石油勘探队伍,足迹遍及全球5大洲50多个国家。20年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物探”)从名不见经传到陆上业务全球第一,销售收入全球行业第二。市场化、国际化的成功之路令人惊叹。
1994年12月,东方物探9401队31名物探队员翻过南美安第斯山脉,来到密林深处、亚马孙河畔的厄瓜多尔。这是东方物探第一次走出国门,为国际石油公司提供地震勘探服务。那时,东方物探面对着世界石油同行疑惑的目光:“你们中国人真的能够提供这么高难度的地震勘探技术服务?”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球物理勘探处于石油产业链最前端,决定着石油开发的命运,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物理等高科技手段,寻找油气资源。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是石油物探的三大特点。
在世界石油勘探舞台上唱“主角”靠什么?
“刚刚走出国门的东方物探相对于‘百年老店’的西方国家物探公司来说尚显稚嫩。早期,东方物探坚持低成本战略,队伍迅速扩大,规模、产值多年连续高速增长。在以后的发展中,东方物探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大庆精神是软实力,遵循国际规则是基石,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副总经理郑华生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公司20年的国际化道路。
东方物探总经理苟量告诉记者,东方物探国际化之路发展主线十分清晰: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四大步前行,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从“单一陆上采集”到“全领域服务”,东方物探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走出一条国有企业在市场化全球化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前去西方大的石油公司,人家一上来就问你有什么新的技术吗?换句话说,你没新技术就不要再说了。我们很尴尬,也很难受。”郑华生说,“现在,多年合作伙伴会说你们的项目管理是一流的,HSE管理是一流的,技术是一流的。”目前,东方物探国际化程度达到60%以上,成为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协会执委会成员,直接参与制定全球物探行业规则,成为业界最具实力的物探承包商之一。
从“被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从“跟随型”到“领跑者”,核心技术使东方物探成为海外找油找气的主力军。
在阿曼项目,东方物探创下了历史纪录:每天生产2.0932万炮,刷新地震队单日施工的世界纪录。世界石油勘探界震惊,中国人用了什么“魔法”,一天的时间干了地震队过去一年干的活?
这个“魔法”被称为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凭着这项技术创新,东方物探在阿曼这个全球物探高端市场上获得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一技术在墨西哥物探项目推广应用后,施工效率提高了50%。
东方物探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自主研发。“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36亿元,保持了每年平均5亿元的科研高投入。目前,东方物探拥有56万核芯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计算能力达到每秒1400万亿次,是亚洲最大的计算机处理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球物理“硅谷”。构建了全球研发格局,按照研发国际化的思路,建成“两国三地”全球化、开放式研发平台和体系,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研发,推进技术创新进入快车道。搭建了国际化技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国际技术研讨会,壳牌、道达尔等全球知名石油公司参加会议。
目前,东方物探有员工23681人,工程技术人员613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名、博士、硕士958名。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I技术”品牌,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油藏地球物理等五项关键技术和多项核心技术支撑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